東京奧運會上,中國田徑健兒在賽場為我們留下了太多難忘的回憶。蘇炳添憑借9秒83的成績闖進男子百米決賽,創造亞洲紀錄。鞏立姣、劉詩穎分別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摘得女子鉛球和女子標槍兩個項目的奧運首金。在女子鏈球、男子三級跳、4×100米接力、女子800米等多個項目上,中國田徑選手屢創佳績。在競技成績多點開花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助力和科學化訓練的支撐與引領作用。
現代競技體育的競爭,不僅僅是運動員天賦、教練員經驗和基礎保障條件的競爭,更是團隊力量、科技水平和保障體系之間的競爭。東京奧運周期,中國田徑隊建立了開放包容、科學高效的復合型團隊來為田徑健兒們征戰東京保駕護航。
中國田徑隊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要求,構建了一個涵蓋運動營養、機能監測、醫務監督、傷病防治、再生康復、體能訓練與評估、技術診斷與分析、心理咨詢與訓練、信息情報收集與分析等12個領域的科技助力體系。長期駐隊服務的體能師、科研人員和醫務人員達81人,為重點隊組和重點隊員組建了包括主教練、助理教練、科研、體能師、物理治療師、按摩師、心理咨詢師、營養師在內的復合型團隊。
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引進了一大批國際先進的“訓、體、科、醫”儀器設備,大大提高了訓練和恢復的針對性。利用視頻解析系統,提高了技術分析的精準性和反饋速度。數字跑道、起跑器、力量監測儀以及分段計時系統等數字化設備,量化了體能和專項訓練的刺激負荷。機能監控設備為教練員實時掌握運動員訓練狀態、及時調整訓練計劃提供了參考依據。肌骨超聲、TECAR治療儀、激光治療儀、加壓褲等醫療康復設備,提高了傷病診斷的精準性和機體恢復的速度。
中國田徑隊構建了一支中外結合的高水平專家團隊,及時解決備戰中的“疑難雜癥”。聘請了美國著名生物力學專家拉爾夫曼博士和于冰博士為短、跨、跳、投項目提供技術分析服務,英國體能康復師保羅·范姆為傷病運動員提供動作評估與康復指導服務,英國著名心理專家達倫為運動員提供心理訓練和疏導服務??偩挚蒲兴巫蛹t教授定期為運動員進行機能監控和評估服務,肌骨超聲診斷專家崔立剛、脊柱醫學專家李鵬、醫療康復專家周世華定期對隊伍進行醫療巡診。高水平專家團隊是常駐復合型團隊的有益補充,他們既直接服務于運動員,幫助運動員解決傷病困擾,也為常駐保障團隊提供業務培訓和咨詢。
為保證最佳效果,中國田徑隊的科研團隊制定了標準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保障方案。蘇炳添曾表示,“現在國家隊科技助力非常到位,每次訓練結束后,科醫人員會用肌骨超聲掃描我的肌肉,看有無損傷,如果有損傷就用激光治療儀及時治療;如果沒有,就用TECAR康復儀進行再生恢復。晚上還要用液氮冷療、加壓褲等放松,隊醫天天按摩,一周還有三次水療,正是這些保障才使我在30多歲的時候還能很好地控制傷病,保證訓練正常進行。”
正是得益于科技助力團隊有針對性的保障工作,中國田徑健兒得以在奧運賽場上屢創佳績,在多個項目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記者/李東燁)